上世纪四十年代,亨利·莫瑞博士陷在矛盾冲突里不能自拔。
婚后的第七年,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叫做摩根的女孩,但他又不想离开他的妻子,莫瑞因此每天痛苦焦虑。
于是,在摩根的建议下,他决定来到瑞士,寻求心理学家荣格的帮助。
莫瑞向荣格求助的理由有两个,其一因为卡尔·荣格是当时最伟大的心理学家,其二则是因为荣格本人就是一位多情种子,非常擅于处理妻子与情人的关系,他的第二位情人甚至还和妻子成为了好朋友。不出所料的是,荣格根据自己的经验,建议莫瑞同时保持两段关系,而莫瑞也这样做了40年。
这次会面,是亨利·莫瑞人生的转折点,他在这件事情上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动机(欲望)给人造成的互相冲突的压力,他也因此将心理学作为毕生的事业,并推出了著名的人格动机理论。
动机理论认为,人的需求是一种内在未满足状态,是一种方向性的力量,决定着人们在环境中如何追求和面对客观事物或者情境。
让我们稍微花点时间,来关注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更关注些什么。
“我要成为一位成功的医生”
“我要成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”
“四十岁之前,我一定要当上处长”
……
有些人的脑海里出现的主题是关于工作和事业,是对未来成就的期许。
“我需要一个温暖的家”
“我想找到一个爱我的人”
“我希望能够陪伴我的孩子长大”
……
另外一些人则是有着另外的主题,关乎于归属和亲密。
每个人的需要都存在个体差异, 我们的需要越强,动作就会越强,这个强度包括几个方面的特征:活力、热情和坚持。
同时,需要强度还会体现在速度上,如果我们很积极、很快速地去完成某件事情,说明需要强度很高,反之,则证明你对这件事的需求强度不够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分别对成就、归属与亲密这些需要一一探究,解答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疑惑--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?为什么有些人愿意做那些报酬很少的工作?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觉得孤独空虚?
1、
成功需要什么
曾经的环法大奖赛七届冠军得主、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自行车运动员兰斯·阿姆斯特朗,因为服用禁药而声名扫地。
他在自传里面承认,自己在强烈的成功欲望驱使下服用禁药,甚至因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--禁药是导致他罹患睾丸癌的原因之一。
成就需要的高低与否,确实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。
成就需要高的人渴望把事情做好,在克服困难、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愉快的感觉,所以相对来说,他们就比成就需要低的人更努力,也更愿意付出代价。
例如,对于同样一件事情--孩子学习小提琴,成就需求高的人会认为放弃大部分社交时间来练习,取得进步非常值得,他们觉得成为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,给人们带去欢乐这个承诺非常重要;成就需要低的人则觉得,不值得在小提琴练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,因为练习太过枯燥,没有乐趣,长大后也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乐手而已。
一个人成就需要的程度很可能在我们早期的岁月里就已经确立了。
心理研究表明,父母比较严格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去较高的成就压力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比较高的成就需要。所以,中国父母适度的望子成龙并不是什么坏事,这也是虎妈式家长总是受到肯定的原因之一。
当然,成就需要并不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唯一因素,我们对于事件的归因方式也是重要变量。
归因就是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,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动机、心情和行为。悲观的归因认为失败是因为个人因素,而成功则是因为外界因素,乐观的的归因则刚好相反。
例如考试得了50分,悲观归因会认为这是自己太笨,乐观归因则会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者努力不够;考试得了100分,悲观归因会认为是题目简单,乐观归因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。
那么,我们发现成功需要什么了吗?那就是别让你的成就动机被挫折伤害,发展一种乐观的归因方式,然后朝着目标行动吧。
注:欲望的本质是需要和动机,而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,但我们通常不做区别,这是因为很多时候辩识会有难度,所以在叙述的时候我们通常都把两个词互换使用。